8月16日由大足石刻研究院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特展正式开幕

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员会书记于会文,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四川省文物局局长王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幸军,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员会副书记罗晓春,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周万生,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钱虎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展览之名取自2007年星云大师的题字“天下大足”寓意天下大丰大足展览借其名,期望大足石刻走向远方,走向世界,现在由小编来为你一一道来还有哪些看点。

一、异时异地同现唐宋造像精华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迄今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等五处石窟规模最宏大、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美、保存最完好。本次展览更是挑选大足石刻摩崖造像中精华的精华,把五山最具历史、艺术价值的图像展示给观众。
二、线性叙述清代民国百年发现史
1945年,大足石刻的价值被认为“可继云冈、龙门鼎足而三”,其发现“实与发现敦煌相伯仲”。1961年,大足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继敦煌之后,第二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石窟。大足石刻的名声渐显,有赖于清代中期至民国时期百余年间张澍、梁思成、杨家骆等先贤的发现、研究与宣传。
三、70余件可移动文物成团出道
本次展览精选70余件石质文物集中展出,是大足石刻可移动文物外展数量最多的一次。
文物年代主要集中在五代两宋明清,除了日常宅在大足石刻博物馆的三件镇馆之宝——释迦牟尼佛像、香炉、观音像之外,还有佛教的菩萨、罗汉、诃利帝母、经幢,道教的三官大帝、玄武大帝,儒家的孔子牌位等等,种类繁多,有形有颜,可敬可爱。
四、再现国家石窟类重大保护科研项目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是国家文物局确定的全国石窟类I号重点保护工程。造像集雕刻、贴金、彩绘等多种工艺手段于一身,面临的地质、水文、大气等影响因素复杂,是一项集保护修复与研究于一体的大型工程。从2008年始至2015年止,耗时8年之久。本次展览专门复现了此次修复之旅,还有来自宋代的“金手指”穿越千年来蓉一展风采。
五、艺术创作与科技应用传承并进
大足石刻一直都是“活”着的遗产,对现当代的艺术创作影响从未停止过。20世纪50年代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对大足石刻进行翻制、临摹,为之后群雕“收租院”雕塑语言民族化的探索提供了成功经验。此外还有四川美术学院刘晓曦老师的摄影作品、西南民族大学李耘燕老师的绘画作品等等都在本次展览中汇聚一堂。大足石刻对新技术的应用亦是与时俱进,展品中采用了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这些高新科技除了高度的实用性,还衍生出了新时代的科技美学。
六、《大足石刻全集》压轴登场
《大足石刻全集》是以大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5处石窟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大型石窟考古报告集,历时14年,共11卷19册,版面文字1200万字,包括记录文字252万字,图件3539张(测绘图、等值线图3230张,展开图、效果图、示意图等309张),图版5100张(造像图版3622张,铭文及拓本图版1548张)。
《全集》综合运用考古学、艺术学、文献学、民俗学、社会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集科学性、史料性、文献性、记录性、艺术性于一体,全面客观地记录和反映了5处石窟的现存状况和历史遗存信息。被赞誉为“我国针对一个大型石窟群编写的第一部比较全面的考古报告集”。
七、回望千年——揭开大足石刻魅力之谜
8月16日下午2点30分,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二级研究馆员黎方银,带领大家一起去挖掘大足石刻所蕴含的巨大的科学、历史、艺术、文化和社会价值,去揭开这座宝库的魅力之谜。

文章来源: |特此说明 | 图文来源于网络,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