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圣,因寺庙供奉关羽、张飞二位武圣人而得名。
名山大川,鬼斧神工,都是自然界的恩赐,向来不可强求。在今天的巴南,天井坪山脉就是这样一处的名山。其山势自北南迤,绵延30余里,山中断处,成为深谷,五布河穿流其间。由此山分两段,北段曰长延坪,南段名天井坪,续分为下坪、中坪、上坪。

其中,下坪所属的二圣镇更是一处世外桃源之地。
二圣为什么要叫二圣?从字面意思看,二圣就是“两位圣人”的意思。难道二圣真的有两位圣人吗?
相传300年前,当地百姓修建了老庙(关帝庙)。在老庙的上殿宝座大塑“关羽、张飞”二位武圣人。当年,这座老庙香火不熄,唪经不止。后因和尚们接纳不过来四面八方的香客,于是,一位到访高僧提议:“何不以庙会办之,尽力满足香客之愿。”此举一出,一时间香客纷至沓来。人们借此良机,以参拜“二圣”为目的,以庙会聚集为媒介,逐渐形成人际交往、物质交流的繁荣场镇。“二圣场”就这样自然在百姓中喊了出来,一直沿用至今。二圣由来也就出于此。

此种说法,具备一定的可信度。因为在清代乾隆年间巴县知县王尔鉴编修的《巴县志·卷二》里是这样写的“节里,二圣殿,六甲,离城七十里,一四七期”。二圣殿,证明此时的二圣还是以殿出名的,而一四七期又是赶场镇的时间。联想到乾隆《巴县志》完成的时间距今接近300年,这个时期应该刚好是二圣开始兴起场镇的时间。
褪去昨昔,今天的二圣镇以“百年戏楼伴老街,茶花共舞云天乡”而闻名。
位于老街中心的二圣戏楼,也叫文昌宫戏楼,建于光绪三十一年,距今已有100多年。戏楼,坐东向西,总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为一楼一底重檐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小青瓦铺面,戏楼四角飞翘,造型独特。正面舞台为抬梁式梁架,八架椽,屋前乳扶搭牵用六柱。台面用厚木板铺成,戏台进深9.7米,宽8米,为戏剧表演提供了较大的舞台。左右耳房各一间,主要是演员更衣的地方。台前抬梁有木雕戏剧人物、花卉、格眼窗花等纹饰。正梁题记:“大清光绪三十一年仲秋下浣”、“民国元年维修”等字样。
1988年,当时的巴县政府就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二圣古戏楼历经百年沧桑,见证着当地文化繁荣。戏楼的前边开阔的平坝,曾经是人们看戏、放电影的地方。从川剧到样板戏,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二圣戏楼深深影响了周边老百姓的生活。

历经岁月的风吹雨打,戏楼几经修缮,在2018年重现光彩,成为一个老建筑保护性修缮后重新利用的典型例子。作为重庆主城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百年戏楼,它将以新的姿态融入文化的传承中。
能停留住时光的除了古建筑,还有沁人心脾的茶香。
海拔800—1200米的明月山脉,云雾缭绕的白象山,孕育出近万亩茶园。这里产茶的历史悠久,全年光照适宜,春季平均气温15℃,是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也适合游玩养生。这里出产的“巴山银针”是重庆为数不多的一块金子招牌,曾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第四届国际名茶金奖”“中国名牌产品”等殊荣,驰名中外。
每年有超过30万人慕名来到白象山茶园,感受重庆市级非遗项目“巴南茶叶制作技艺”,饮一杯巴南银针,然后定下心神,欣赏茶山美景。

有茶香之处,花香也不会少。
曾被评为全国五个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之一和全国最美乡村的云林天乡距市中心50公里,海拔约600米,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其间森林、湖泊、陡崖、桑田、果园、花海、农舍星罗密布。
依托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云林天乡打造出十里四季万亩花木长廊,为一年四季披上五彩霞衣:春天的油菜花、樱花;夏天的向日葵、绣球;秋天的格桑花、紫柳,冬天的梅花。四季花开,全年飘香。
虽无名山大川之壮美,却自有戏楼老街之悠远,更怀茶山花海之情调。二圣,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大步向前,为文旅事业和乡村振兴,向人们呈现出一个独具魅力的世外桃源。
文章来源: |特此说明 | 图文来源于网络,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我们将立即删除。